(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三年级上册第14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文化内涵:引词中的“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在这里代指月亮。
引词的内涵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圆呢?人们的生活中多有悲哀欢喜分别相聚;月儿有阴天晴天月圆月缺,这种种情况是自古就难以避免的。只愿世上所有的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上述引词是这首词的下片。本词通篇咏月。上片已借明月写了自己的清高,下片是借圆月衬托离别。这下片的前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不应有恨”两句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加人对“月圆人不圆”的怅恨,实际上是为了引出紧接着的三句话,即“人有……古难全”。
这三句话说的是什么?说的乃是人生活中的规律和大自然中的规律,是不能回避的常理。由此可知词作者是由感情转入理智,由悲怨化为旷达了。这三句词意虽然转折较大,但话题仍承接上文:
既然亲人间的欢聚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之际,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可足以安慰大家的心情。由于“人有悲欢离合”以下这五句话把全词带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使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所以最后两句话成为了祝福亲人一切顺利平安的名句。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