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先苦后甜当有节制中国有个成语“先苦后甜”,一般家长都用这个词语来教育贪玩好享乐的小孩:你现在多吃点苦,以后才能少吃苦,才会有更好的日子。但你是否想过先承受的苦如果超过生命承受之重,在受苦之后,人有可能陷入另一个极端——极度享乐?
明朝隆庆皇帝,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因过度享乐而早逝的帝王之一。因为嘉靖皇帝多个儿子早夭,每次新立的太子都会莫名其妙地病死,他不得不相信方士的那句“二龙不相见”的“预言”。隆庆皇帝也因此一直不受待见,拮据地待在了自己的领地上,不得进入京城。
而后阴差阳错,隆庆皇帝熬没了所有拥有继承权的皇子,也熬到了嘉靖皇帝驾崩的那一天。登基后,有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能干的宰相,隆庆皇帝放手让他们去操持国事,他则沉迷于自己的爱好中——“采蜜”。外号“小蜜蜂”的隆庆皇帝对后宫之事有着无节制的需求,太监内侍都想尽办法帮他搜寻房事特效药。
3年多的纵欲无度,直接让隆庆皇帝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过分的压制欲望,或许在解除枷锁后,肆无忌惮地吞噬人的生命。
与隆庆皇帝有着相似之处的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也和他有相似的结局。伊丽莎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魏铭为你详尽道来。
作者:莫魏铭
一、有喜有忧的青少年时期1不正的出身
在亨利·特鲁瓦亚的《彼得大帝》一书中如是描述伊丽莎白一世:我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少女,她样貌出众,眼睛炯炯有神,嘴长得端正,胸部皮肤出奇的白净。她长得很高,性情非常活泼。人们都感到她不仅聪明,待人和蔼,而且还有一定的抱负。
显然这样的描述略显夸张,伊丽莎白女皇其实没有欧洲人自豪的高鼻子,也因此在她成为女皇后,从不允许画家们在其肖像画中如实地表现她的鼻子,也拒绝一切侧面像。但总的来说,伊丽莎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只可惜她的出身异常卑微。
伊丽莎白生于1709年年底,当时她的母亲,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只是一名来自立陶宛的农奴,尚未和彼得大帝结婚。叶卡捷琳娜是瑞典一名士兵的妻子,在俄国打败瑞典的战争中,沦为了俘虏。之后从了几个男人,几经易手,最终在大臣家里被彼得大帝相中,成为了他的情妇。
伊丽莎白的低微出身对她的婚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对日后第一次有机会继承大统造成了影响。
2坎坷未成的婚礼
彼得一世去世前曾计划建立俄法联盟,叶卡捷琳娜也尝试延续这一策略。可惜在她提议伊丽莎白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时候,被法国直接拒绝了。理由就是,法国人认为自己的皇帝和伊丽莎白这样的私生女公主结姻是非常荒唐的。
瓦利舍夫斯基在《彼得大帝的女儿》一书中记载了法国方面冠冕堂皇的拒绝:如果让伊丽莎白公主在自己广大的臣民面前接受天主教,将很不体面。俄罗斯信仰的是东正教,如果公主嫁到法国去,则要改信天主教。与法国的联姻失败,叶卡捷琳娜一世转向了德国。德国北部有个邦国霍尔斯坦-哥道普,那有一个叫卡尔·奥古斯特的亲王,长得年轻帅气有魅力,伊丽莎白很喜欢他。
可惜两人还没有成婚,卡尔就被天花夺去了生命。多次被拒婚,好不容易有可能成的婚姻也毁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前程有点绝望。反复失败带来的苦,如果不能被很好地引导释放,势必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巨大的麻烦,伊丽莎白日后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印证。
二、黑暗十年: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俄国长公主1被剥夺的第一顺位继承权
1730年彼得二世病逝,没有留下子嗣。本来按照叶卡捷琳娜一世的遗旨,彼得二世的孩子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其次则是彼得大帝的子女,那伊丽莎白理应是下一任沙皇。但拟定沙皇人选的都是保守派的长老们,他们担心伊丽莎白继续沿袭彼得一世的改革策略,进一步蚕食保守派的利益,找到了彼得的侄女安娜继承大统。
2黑暗的日子里从不放弃
安娜登基后,加强了集权,但她始终不放心伊丽莎白,哪怕伊丽莎白一直保持低调,不争权、不参与政治。安娜还是不断削减她的收入,同时她还被女皇及其宠臣比隆极度蔑视。彼时的伊丽莎白生活非常拮据,艰难度日。但即便如此她还用不少钱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立陶宛农民亲戚身上,舅舅的两个女儿全靠她抚养。
虽然身处困境,但伊丽莎白公主坚韧不拔,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改变。在亚历山大罗夫镇居住时,她与周围的农家姑娘相交甚密,一起玩耍一起跳舞。而后安娜女皇逼伊丽莎白回彼得堡,她又开始经常与近卫军中的年轻小伙子们交朋友。伊丽莎白送军官小礼物,替他们的孩子施洗礼。与近卫军军官交友,让她在日后的政变中有了强有力的助手。
安娜在位的十年,伊丽莎白几乎不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使不得已出现,她都是表情严肃忧郁的。当时的她并非没有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罢了。三、被迫登基:守得花开见明月的俄国第三任女沙皇史上少有的不流血登基:一切似乎太顺利了?
安娜女皇十年的专制独裁,让俄国贵族对其宠臣比隆恨之入骨。内阁大臣沃伦斯基对他强烈不满,组织了一批有相同意愿的大臣,向女皇施加压力,恳请她罢免比隆。结果是沃伦斯基被处死,他的同伴或被流放,或被处死。沃伦斯基的死让俄国贵族们对比隆的敌意达到了顶峰,也为他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740年10月安娜女皇去世,她的侄孙伊凡登基,比隆担任摄政王。很快他就被德国派的俄国贵族给牺牲了,伊凡六世的生母安娜摄政。但大臣们依旧不满,之后近卫军准备发动政变,推举伊丽莎白为女皇。但安娜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准备将伊丽莎白放逐到修道院去。
1742年12月4日,伊丽莎白觐见安娜摄政王,被她各种警告。伊丽莎白极力为自己辩解,抢到自己无辜,还在她面前泪流满面。她暂时相信了伊丽莎白,但第二天夜里政变就发生了。伊丽莎白凭借近卫军和大臣的支持,身穿近卫军军官制服,带领士官们直接抓了女摄政王夫妇。伊丽莎白抱起小沙皇,说:可怜的孩子,这都是你父母的错!
不流一滴血就政变成功,伊丽莎白确实是众望所归的新一任沙皇。
看似辉煌的成就:来自科学大家罗蒙诺索夫的“青词”
成为女帝后,伊丽莎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沿袭彼得大帝的政策,依靠一帮优秀的大臣,可以说治下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莫斯科大学创始人罗蒙诺索夫为她写了“青词”,俄罗斯称之为“赞美诗”。伊丽莎白宠臣舒瓦洛夫让这位未来的科学巨人写青词,女皇非常满意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了罗蒙诺索夫科学路上的坚定支持者。
然而,再多的赞美也掩盖不了伊丽莎白在成为女帝后对人生的放纵。她一件长裙只穿一次,一个礼拜要举行两次舞会,各式各样的享乐爱好充斥了她的后半生。四、称帝后的肆意放纵1随性的搬首都
伊丽莎白生性好动,特别喜欢呼吸户外新鲜空气。她不喜欢在一个地方常住,就像换衣服一样,热衷于换居住地。最初她从彼得堡迁移到莫斯科时,几乎90%的居民都搬了家。瓦利舍夫斯基在《彼得大帝的女儿》一书中写道:
参政院、东正教最高会议、外交官员、军政要人、宫廷办事员、服务部门人员、车夫、马夫等及装备,都必须随女皇迁移,共牵动了8万人,1900匹马。
劳民伤财可见一斑。
2夜夜不寐的陪聊特岗
因为自己是通过黑夜和近卫军政变获得的皇位,伊丽莎白女皇非常害怕黑夜。她从未在黎明前入睡。为了熬过漫漫长夜,她培养了一群特殊的人——深夜陪聊的女团。每天晚上,“陪聊女团”都簇拥在女皇身边,一边和伊丽莎白聊天,一边挠她的脚后跟。也不知道是不是长期熬夜的缘故,伊丽莎白熬出了凶残、狠毒的一面。
3因嫉妒而狠毒手辣
伊丽莎白女皇不能容忍其他女人比自己漂亮,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先穿新款衣服,先梳新的发型,如果有人敢这么做,大祸就会临头。当时莫斯科城有一位决定漂亮的女人洛普欣娜,伊丽莎白嫉妒她的美貌,看她不顺眼。
在一次舞会上,这位美人戴了一朵玫瑰花,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而正好伊丽莎白也用了同样的玫瑰花装饰自己。在误会高潮阶段,她命令洛普欣娜当众下跪,并让仆人剪下她插着玫瑰花的头发,同时给了她两记耳光。美人儿受辱后当场昏倒,而若无其事的伊丽莎白听到后只是微微耸肩,并扔下一句话“她活该”。
这三小点,只是伊丽莎白女皇肆意放纵的一个缩影,她的前半生过于坎坷,所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开始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
尾声:无节律的人,会更快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与彼得大帝以及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紧张有序相反,伊丽莎白女皇的生活始终混乱无章。她从不按固定时间就寝、就餐,随心所欲、喜怒无常。
这样放荡和毫无节律,让死神不断靠近伊丽莎白二世。女皇患有严重的痉挛病,一发作就不言不语,处于呆傻状态。50多岁的伊丽莎白越来越苍老,身体极度虚弱,浑身肥胖、双腿浮肿。
当年的青春美少女已经不复存在,起居懒散、暴饮暴食终于让伊丽莎白早早离开了人世。
萨巴列夫主编的《俄罗斯国君》一书中这样描述:“伊丽莎白主要死于坏血病,这是她不正常生活的结果。……这也是由于她肆无忌惮的酗酒和过度寻求性满足造成的。……如果她不这样,也许还不会死得这么快。”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