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皆处于防疫状态,按疫情防控要求,大部分演出暂停或取消,歌舞娱乐场所、游戏演艺场所暂停营业,经济损失巨大。
这场疫情最受伤的无疑就是国际旅游行业,整个行业基本停摆,人员分流转型,另谋高就。其次,就是密集封闭的歌唱电影娱乐、会议会展等经济,电影院、传统KTV首当其冲。
疫情反复之下,传统KTV在关停和复工之间反反复复,给经营造成一些困扰,加上经营环境的压缩,总体而言,KTV经营近年来一路滑坡,上座率勉强维持在四五成。
作为线下聚集性较强的经济业态,传统KTV在“四面楚歌”的境况下也在努力寻找出路。
传统KTV渐失年轻消费群体
据了解,为了配合疫情管控停止营业,KTV没有营收,但仍然有房租、物业、人工、音响设备等成本支出。此外,反复的疫情对市场的消费信心有所冲击,影响到消费者的娱乐消费频次、消费金额。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KTV行业供需策略分析及市场供需预测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中国歌舞娱乐行业整体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据美团APP数据,DIY手工坊、剧本杀、VR、桌游等参与感和沉浸感强的娱乐休闲品类的订单量增速超过KTV,成为年轻人更乐于消费的娱乐休闲品类。“有钱有闲”的老年人则成了KTV的主力消费人群。2021年上半年,全国60岁~70岁年龄段的量贩式KTV用户数相比2019年同期增速为29.6%,订单量增速为24.1%。
折射出老龄化已经进入重度社会了。这也就告诉我们,给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退休文化产品刻不容缓。也告诉我们,老年人文化产品市场蛋糕会越来越大,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K歌房转移
在传统KTV被挤压的情况下,从别的赛道突围尤为重要。
目前转型的三个路径已凸显出来:
一是随着科技与汽车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一些新能源汽车将KTV搬进车内。优势是轿车作为私人安全空间,停好车就能唱歌,几乎随时随地可以唱歌,省去了包厢费用,很经济。
二是DIY手工坊、剧本杀、VR、桌游等参与感和沉浸感强的娱乐休闲品类的订单量增速超过KTV,成为年轻人更乐于消费的娱乐休闲品类,也成为KTV的替代品,群体是年轻人。
三是迷你版的KTV进驻各大商场。两间玻璃房的迷你KTV内,放置了两只麦克风、两副耳机、一个屏幕、一个声控调音台和两把高脚椅,可容纳两个人同时欢唱,唱15分钟需要20元。缺点:仍在线下,私密性差,需要付费。
在新型KTV上,雷石、友唱Mbar、咪哒miniK、兴糖、柯博明珠等众多企业早已入局,而疫情则催动了新型KTV的市场接受度和快速布局。
新型KTV的出现,特别是搬家到新能源汽车里绝对是一大创意。
车载KTV产品的出现,不断丰富车载娱乐场景,促进汽车数字娱乐体验全面升级,打造更具沉浸感和未来感的移动智能空间。轿车作为私人安全空间,停好车就能唱歌,几乎随时随地可以唱歌,省去了包厢费用,很经济。对于现在热衷于露营、自驾游的消费群体来说,不失为一种吸引点。
各大商场内迷你型KTV也是一种新型的KTV消费方式,不过,有消费者表示,由于玻璃房子几乎没有遮挡,在外面可以看到KTV里消费者的一举一动、电子屏幕上的画面,会让人不自在。此外,虽然迷你KTV的设备较为完善专业,但消费者仍需前往线下,时间花费较多,且也受疫情影响。
此外,家庭影音K歌也成为了KTV行业的另一发力点。疫情居家隔离基本是常态,也困住了人们出门消费的脚步,在家娱乐成为了新的娱乐方式。加上以家为单位的传统文化,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家庭娱乐买单。而影视、唱歌、听音乐这些传统的家庭娱乐方式,致使人们进一步加剧对于影K音响系统套装的需求,造就巨大的市场机遇。
行业加速“蜕变”
当然,线下实体KTV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在没有疫情或朋友休息时,更愿意去线下KTV唱歌,从设备专业性和氛围来说,传统KTV更好,能和彼此熟悉的朋友们一起唱歌,或者通过唱歌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对消费者来说很有意义。
新型KTV的出现,也是在挑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接受度。一方面,新的体验型娱乐方式在商业模式上,面临着如何解决标准化、可复制化、规模化的问题,从而降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新型娱乐业在安全防范和内容方面还有待规范、推陈出新,否则消费者新鲜感的退潮也会很快,只会是昙花一现。
经过3年疫情的影响,整个KTV行业都在加速‘蜕变’,迎来一波新的创新和发展,濒临破产、经营不善的KTV门店以更快的速度退场,而一批优秀的、受到市场认可的KTV产业品牌快速扩张,也推动着整个行业继续向前。
KTV市场随着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KTV的创新发展,其实还是增量市场。
从最早的卡拉OK进入中国有三十余年,KTV几度起落,又凭自身业态调整东山再起,说到底,衰落的从来只是跟不上变化的业态,歌唱和娱乐的需求从未淡去。适应变化,找到新的出路,弯道超车才是突围的关键。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