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康天鑑:一位老铁道兵的心意
他是一名老铁道兵工程技术干部,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85年从中铁十四局工作岗位离休。今年春天,当他得知筹建中的中铁十四局博物馆,在征集历史文物和资料,便主动打去电话,表示了要捐赠几件藏品的意愿。
他叫康天鑑,今年九十岁,1949年参加工作,33年的铁道兵军旅生涯。自中铁十四局发出征集博物馆展品通知后,他是第一位表示要捐赠藏品的自愿者。他的来电使博物馆筹备人员深受感动,这是一位老铁道兵的心意,是退休职工对企业文化事业的热情支持。一位老兵初心未改,人在晚年却依然关心着自己曾为之付出的战斗集体。这样执着的老铁道兵前辈怎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这天上午,我们怀着崇敬而急切的心情,登门看望康天鑑老工程师,并一睹他珍贵的藏品。
康工的身体看上去健朗,腰身挺直。交流中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记忆力超好。当他的十几件藏品呈现在眼前时,我们仿佛感受到他与这些藏品之间,那种特有的难以割舍的情感。透过这一件件藏品,折射出一位老铁道兵战士的足迹,也折射出共和国历经困苦、发展强盛的伟大征程。
在康工的藏品中,有一把“计算尺”,但它却不是一把普通的计算尺,它陪伴主人经历过战火硝烟,走过六十多个春夏秋冬。
当年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热潮中,康天鑑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踊跃报名。1951年8月他得到批准入朝,随身携带的就是这把计算尺和两本技术书。在后来的工作中这几样东西对他帮助很大。直到现在康工仍旧保存着它们,每次看到都会捧在手中抚摸一番,那种感觉就像是见到老朋友一样。
他忘不了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挎着米袋子奔赴朝鲜战场的兴奋时刻;行军路上遭遇敌机轰炸扫射的紧张时刻。他清楚地记得,面对朝鲜阿玛尼(老大娘)和阿志玛尼(大嫂子)送给的煮好的玉米棒子,他们没有吃,因为他们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他时常回忆起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抢修铁路的一幕幕场景。敌机黄昏时轰炸,飞走后部队立刻抢修,填弹坑、铺轨道,忙碌一夜抢修完毕。第二天未等列车通过,敌机又来轰炸。就这样,部队在炸了修,修了又炸的反反复复中经受考验。每当列车通过抢修好的地段时,康工和战友们都会流露出喜悦的心情。
生活的艰苦状况,给当时22岁的康天鑑留下深刻的记忆,顿顿吃高梁米,没有菜,有时煮点黄豆。最不好受的是寒冷的冬天,白天穿一件棉大衣,晚上睡觉时也穿着大衣,还要戴上棉帽子,再盖着一件棉大衣,就这样度过一个冬天。
有一次经历曾让他们后怕。那是防空洞施工时,炸药不够用了,情急之下,团长张鸿智想到,部队挖出的很多未爆但已拆掉引信的**,提出抠出里面的炸药来用的方案。于是入伍不久的战士们,用钢锯把**拦腰锯开,没想到炸药不是粉末状,而是固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懂得危险就不知道害怕。战士们在一点防护措施也没有的情况下,用铁錾子将炸药抠出来。万幸的是没有发生爆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会忘记朝鲜战场敌机的猖狂,战友们在敌人投下的**前血肉横飞、陈尸他乡。一次,新成川车站被美机轰炸后,二营技术副营长耿绍功(天津人),带两名通信员去现场查看,突然脚下**响了,三个人被炸飞。当收敛尸骨时已经收不齐了,也分不清谁是谁。面对战友们的壮烈牺牲,再坚强的汉子也忍不住痛哭流泪。
他的耳边至今还回响着一位战士牺牲前说的话。那天,参谋长派他去画连、排驻地简图。敌机发现后疯狂扫射,当时死伤五、六人,被抬送到不远处的师医院。一位受伤的战士捂着伤口气息微弱地对排长说:“排长…我没有…完成…任务啊”,便停止了呼吸。康天鑑和战友们都没有说话,他们把所有的仇恨都默默记在美帝国主义头上!
他记得就在1953年停战前两天的7月25日,夜晚下大雨,部队全副武装奔赴现场,南川大桥下洪水汹涌,战士们用平车推运工字梁,经过一座小桥时,一位副班长一脚踩空掉下桥去,立刻被洪水冲走了,第二天才在下游找到他的尸体。晚上敌机又飞来向正在路堑中钉道的战士扫射,造成两三名战士死伤。他们是刚补充进来的安徽兵,还未适应战场情况,而距离停战协议签字只差一天啊!大家既痛恨**侵略者,又为牺牲的战士痛惜。
(编辑:雪山飞狐,圆圆)
来源:新华号 永远铁道兵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