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世间有许多向往的事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攀登井冈山的机遇竟然两次降临在我的面前。梦想成真的欢愉和心灵洗礼的震撼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第一次上井冈山是2005年7月。历时半年之久的“先进性教育”接近收尾阶段,我所在的单位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一起开到江西井冈山进行传统教育,以此扩大学习成果。井冈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上井冈山,不论年龄大小、资历长短,对谁都是难得的经历。
说起井冈山,对我们这一代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上中学时,参加学校大合唱,其中一支“井冈山之歌”歌词至今还记得:“罗霄山脉的中段,有一座雄伟的高山;苍松翠竹常年青,山洪流水永不断;伟大领袖毛泽东 在那一九二七年,他把人民的枷锁打烂,带领红军上了山,你是革命的摇篮。”那是一支旋律高扬、激情豪迈的歌。虽说那时还懵懵懂懂,但“井冈山”三个字却默默地铭记在心。后来,通过学中国现代革命史,读《毛选》1-4卷,“井冈山”、“革命摇篮”的概念又提升到理性的认知。尽管我从小起接受的是无神论的熏陶,但是向往井冈山的心情不亚于到麦加朝圣般的虔诚。除此,我还另有一个诗境的情结,很早就酷爱毛泽东诗词,多数名篇至今仍能烂熟于心,寻访那些传世名篇的发源地可谓今生一大夙愿吧。
我们一行从上海乘动车组到南昌后,改乘通往井冈山 的旅游大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巴沿着簇新的高速公路疾驶南下,一路跨越无数城镇、桥梁,转眼间来到井冈山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山高林密,一片葱绿世界。汽车上了盘山公路,蜿蜒攀升,感受到“高路入云端”的奇景。眼见耳闻“更有潺潺流水”的境界。车停半山腰,我们徒步登上黄洋界顶峰。果然地势险峻,四下望去,峰峦叠嶂,此山陡峭如削,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昔日曾经鏖战的工事依稀可辨,可以想到,当年红军战士凭借简陋的装备、以少胜多,完成了青史留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是何等的艰苦卓绝!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此役红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在仅有的3发炮弹,两枚哑弹、仅剩1发的情况下,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发命中,击退了白军。“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即是那场战斗的真实写照。如今在原来的炮位上,也有一门迫击炮(原炮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固定在水泥台上,供人们观瞻、留影。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此处的险要。顺着林中的石阶坡路拾级而下,清风拂面,内心激荡。
下山后,我们乘车来到井冈山市的中心—-茨坪。在这里,大家发现此地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天然成为中心之地。作为当年红色根据地的中心,集中众多标志性革命斗争遗迹。我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故居、 朱德故居、 彭德怀故居 以及红军战士食堂。在主席故居前有一株巨大的枫树,据说当年毛主席就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落座看书凝思,参观者纷纷已此树为背景拍照留影。一旁的摄影摊也不失时机的招揽生意,备有军装、长短枪、军旗等供人选用(5元1件)。我们一行人中的几个年轻人试着穿戴起来,互相端详着惊呼:“不错!”旋即,竟挨个拍了起来。我本来只在一边看着有趣,最后也推辞不过,拍了一张此生绝无仅有的“红军照”,大家说我最像“老红军”。其实,年轻同志或许不知道,井冈山年代红军中最老的徐特立也不过五十挂零吧! 参观完了革命遗址,我们来到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座建筑是因山就势而建,显得十分宏伟大气。馆内布置极像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井冈山斗争各个时期的图片、实物(复制品)、雕塑等等。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传统教育大课堂,展厅内一片静肃,人们走路都轻轻地,沉静地看着、听着、想着,在这当年的革命摇篮领悟“革命摇篮”的真正含义,揣摩“井冈山精神”是何等不平凡的事啊。 晚间,在宾馆会议厅里,特别邀请“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毛秉明作井冈山斗争史报告,老馆长操着一口“老俵腔”的普通话,如数家珍地讲述红军初创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割据的革命斗争史。令人佩服的是,老人把发生在80年前的斗争史料概括得脉络清晰、描述生动,毫无说教味道而又不乏激情。其中谈及“井冈山”名称的来历,则前所未闻。这里为什么叫井冈山?就是因为“这里有大小五井”。所谓大小五井的“井”,不是水井的井,不是这里的地形像井,更不是“江”与“冈”谐音,而是因为这里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这五个村庄。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先后到达三湾、龙市、茅坪和茨坪,湘赣边界的割据从此开始。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红色政权,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发祥地。毛馆长的报告生动、鲜明、令人信服,让人从感性到理性对“井冈山革命摇篮”的认识尤为深刻。入夜,步出宾馆,周围是崇山峻岭环抱,眼前可见修竹清流;举头望尽满天星斗,仿佛耳边响起“抬头望见北斗星—”那首歌来。难忘井冈山之夜!
第二次上井冈山是2007年11月,我赴南昌出席华东地区翻译年会。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南昌大学安排与会代表去井冈山游览,于是我有了“重上井冈山”的经历。不过,此次上井冈山是“红色旅游”项目,心态比上次要轻松许多。尽管“线路”基本与前次相同,但感受有所不同。首先,正值“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余波,旅游车经过之处,街市整饬一新,装修十分到位,沿街店面彩旗招展、红色横幅绵延不断,整个感觉是“红海洋”一样壮观。景区各景点明显看出重新加工的痕迹。如第一次参观茨坪时,“毛泽东旧居”的横匾的“泽”(繁体)字一边“四” 下面“幸”剥落了,令人感叹。这次看到原匾已焕然一新。变化最大的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经过扩建,庄严、大气、富丽,极具现代气息。馆内,巨大的黄洋界战役沙盘,制作精美、逼真,配上声光效果、动画背景,令人耳目一新。如今井冈山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同时,兼具著名旅游景点的功能。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是巍峨群山,苍茫林海,飞瀑流泉与高山田园风光相融合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趣的是,在茨坪遥望南天,井冈山主峰,群峦竞秀,气势磅礴,原来1980年版人民币100元的图案即是摄自此景的照片。踏遍青山,“圣地”与 “胜地”结合的最理想的莫过于井冈山!
下榻的宾馆是位于景区边上的“锦江宾馆”是上海锦江集团进行管理的饭店。从大堂墙上的照片看出该饭店接待的不少要人,其中有**小班禅住店期间,山峰间凌空乍现“佛光”的罕见镜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陪同导游、土生土长的江西小姑娘,普通话流利,口才极佳;景点解说得体,毫无穿凿附会之词。这位历史知识积累丰富,文化素质极高的导游,获得游客交口称赞。
昔日井冈山,历史红烂漫;今日井冈山,业绩亦不凡。未来井冈山更美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