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须发如银的瘦削巨人用火炬般的目光逼视着我们。他站在一个有河流和桥梁的大都市前面,挺直了腰板,两手交叉在胸前,露出向旧世界挑战的神气。那城市显然是雾里的伦敦,那典型的旧世界的阴暗更加衬托出这个巨人脸上和眼睛里的光芒。
——木刻
向旧世界挑战,嘲笑它,讥讽它,鄙弃它,但是又始终站立在那个世界的边缘,没能跨进新的世界:这便是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
壹
萧伯纳
距今一百多年前,即1856年,萧伯纳诞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清贫而硬要维持“上等人”门面的人家。父亲是一个爱喝酒的破落户子弟;母亲有美好的歌喉,因与丈夫不和,终于到伦敦去以教唱歌为生。萧伯纳的童年并不快乐,他很早就体会到英国讽刺作家勃特勒所说的“贫穷就是罪恶”,把它借用来作为他初期几个剧本的主题。从他母亲那里,他获得了对于音乐的爱好和知识,使他日后成为伦敦最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从小就沉浸在《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却没有机会上大学,15岁时进一家经营房地产的公司做小伙计,后来升为出纳员,总共工作了5年之久。1876年,年轻的萧伯纳不能再忍受那种整天为东家记账的生活,离开了爱尔兰到伦敦去同他母亲住在一起。
对于这个年轻的爱尔兰人来说,伦敦是充满了刺激的新天地。到伦敦不久,他就目睹维多利亚朝繁荣的消逝。当时他已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改革,然而改革的道路他却看不清楚。在某次辩论会上,他起立发言,有人猛然问他:“你读过《资本论》没有?”没有。他几乎是哑口无言地离开了会场,然而这样他也第一次听到了马克思的名字。
大约1883年左右,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里,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红头发、红胡子、又瘦又长的读者在看马克思《资本论》的法文译本。《资本论》使萧伯纳睁开了眼睛,他说:“从那一刻起,我就变成了一个在世上有所作为的人。”
01
开始写作
1891年他的《易卜生主义的精髓》一书出版。当时风靡伦敦文坛的是“世纪末”的颓废文学,戏院里上演的尽是法国派的色情戏,即所谓“妥帖剧”,而易卜生的提出社会问题的新戏剧却得不到上演的机会,即使偶尔上演,也立刻受到伦敦各资产阶级报纸的恶毒咒骂。萧伯纳自从开始写作,就为现实主义战斗。他重重地打击了“妥帖剧”;他支援易卜生,变成易卜生在英国最大的知音。在他的一切作品里,他都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并且为这个口号下过注解,说它实行起来就变成“为金钱而成功”。他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都是“载道”的:“如果仅仅‘为艺术’,那我是连写一句话的劳力也不肯付出的。”
我们可以看出萧伯纳的突出的特点:写作只是他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他首先是一个社会改革运动者。他自觉地使自己的一切活动服从于社会改革的总目的。由于他看出了戏剧的宣传、教育力量很大——大得“只有中古的教会可比”——他就选择了戏剧作为他特别的武器;正因为是作为武器,他的戏剧也是特别的一种:题材是现实生活里“重要、新鲜、富于说服力、或至少叫人感到不安”的问题;在技巧上他另辟途径,不重视所谓有趣的情节和舞台手法,而像他在解释易卜生的戏剧时所说的,“代之以审问与辩论的技巧,如反唇相讥,揭穿真相,透过幻想以求真理之类,并且无拘无束地自由运用演讲家、传道士、辩护律师和行吟诗人的全部修辞和抒情的技巧”。
01
创作生涯
萧伯纳的戏剧创作活动从1892年开始,持续了将近60年之久;连同一个翻译剧本在内,他总共写了51个剧本。这是一个历时半世纪以上、收获异常丰富的创作历程
萧伯纳的剧本一开始就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房东的财富来源在哪里?这是他在《鳏夫的房产》里提出来的问题。剧本显示了萧的讽刺能力。在剧的开始,一个青年医生充满了对贫民窟居民的同情,认为他们所住的破旧房屋是文明社会的羞耻,必须勒令房东修理;在剧的结束,由于发现了他自己就是房东之一,他的利息收入正是靠这些房产而来,这位理想家就立刻改变了态度,不肯出修理费用了。萧伯纳后来常常用这一种场面的颠倒,来构成所谓戏剧讽刺。他的戏剧讽刺也就是他的社会讽刺,他要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态度,软心肠的也好,凶狠毒辣的也好,毕竟是为金钱所决定的;资产阶级的同情心是虚伪的。
肮脏的金钱也是《华伦夫人的职业》(1893)的主题。华伦夫人是若干大妓院的经理,靠了这种收入才能使女儿上完剑桥大学。女儿是当时的所谓“新女性”,自以为头脑冷静,高超,看不起母亲的廉价的感情。最后她发现了母亲收入的来源。但是华伦夫人的回答是理直气壮的:在那样的社会里,一个贫苦女人要么就是到工厂里去给折磨死,要么就是开妓院过舒服日子,此外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在她的无可辩驳的逻辑之前,女儿的精致的梦想破碎了:她只耸耸肩,舍弃一切温情,将自己埋在冰冷的统计数字之中,去过一个职业妇女的生活。
在《康蒂妲》(1895)里,他选择了一个最老也最新的场面,即商业剧院最乐于搬上舞台的永恒的三角关系:丈夫,妻子,情人。不过萧给了它以新的内容:丈夫是一个牧师,一个基督教社会主义者,雄辩滔滔,自以为是强有力的男子典型;妻子是一个有着秋天般的成熟之美的中年女人,不同于一般爱情剧里的年轻天真的女郎;插到这对夫妇之间的是一个18岁的诗人,他以雪莱般的纯真爱情要求这个女人同他投进门外的梦一般美丽的夜晚里去。剧情的进展给人以诗人即将胜利的感觉。最后,康蒂妲必须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加以选择了,她说她要选择弱者。世俗的眼光必然是将青年诗人看作弱者,然而康蒂妲和她的创造者却有更加深入的见解:诗人是刚强的,而她的言辞多于行动的丈夫却是真正的弱者。
《皮格马利翁》是萧的舞台艺术的胜利,尖锐的社会讽刺一直同有趣的剧情紧密结合着:一个语言学家在6个月内将一个满口伦敦土话的卖花女训练成为谈吐文雅、足以冒充公爵夫人的“上等女人”。资产阶级一直以所进的学校、来往的人物以及本人的衣饰、谈吐和口音之类为体面的标识,剧作者却在这里告诉人们:这些并非天生就有,而完全是可以用金钱买得到的。
在爱尔兰问题上的见解。他明白英国帝国主义在爱尔兰所造成的罪恶;但是作为一个爱尔兰人,他却又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反之,他对于爱尔兰人性格中那种长于雄辩而不会做事的空想的一面也是加以讽刺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显示了萧的清醒的现实主义:在爱尔兰人吟咏狂想的美丽的乡间,英国资本家却打算在那里修建公路和旅馆来赚钱,而且最后会成功,因为他们不仅拥有现代金融资本的经验和知识,而且会得到爱尔兰本地资本家的合作。问题毕竟不是民族的差别,而是阶级的分野。
01
《巴巴拉少校》
但是这些剧本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巴巴拉少校》。在这个剧本里,肮脏的金钱问题得到比在《不愉快的戏剧》中更深刻的处理。
巴巴拉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由于想救济穷人而参加了救世军的活动,任了“少校”。她原以为救世军是个慈善机关,后来却发现它是依靠资本家的资助而存在的。这些资本家之中,最大的一个是她自己的父亲安德谢夫,而他是一个军火商人,“黑暗的王爷”,专门制造死亡的人。她带着沉重的幻灭之感,去看他的工厂,发现他有一个给工人以一定的物质诱惑的福特汽车厂式的独立王国;在本剧的电影改编里,她父亲甚至连工人的宗教信仰也照他自己的心意去安排。
剧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了救世军和军火商人之间的联系:肮脏的带血腥的金钱统治了一切。
这是萧对问题本质的了解,因此他所处理的场面也就更加触目惊心。巴巴拉少校终于妥协了。她和她的未婚夫——一个古典文学教授——决定要在她父亲的军火工厂里工作,准备去继承他的事业。幕落之前,我们听见她说要去拯救那些已获温饱的工人的灵魂,“巴巴拉少校将永远跟随她的军旗,死而后已。”作者的示意好像是:他们把军火厂拿过来之后,有了权力,才能改造世界。但是有谁会相信呢?向魔鬼投降只会使自己也变成魔鬼,何况她们即使在最勇敢的时刻也不过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进行一些零星改良的人。
创作生涯
一战
1913年是萧收获最丰富的一年,他完成了大小4个剧本。也是在那一年,他开始写《伤心之家》。这个剧本完成在1919年,那时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剧本里充满了阴郁的气氛,主题是整个欧洲所谓文明社会的破灭。在开始写时,这只是作者的预感,等写完时,它却变成了现实。剧本里出现了空袭,炸死了两个“最无用的人”:小偷和资本家。然而剧本并没有真正结束,幕虽落了,幻灭之感却继续存在着。我们看得出作者是在捕捉一种情调,想使剧本带有诗歌似的感染力;他自己说这个剧本是在契诃夫的《樱桃园》的影响下写成的。许多有眼力的鉴赏家,例如肖恩·奥凯西,认为《伤心之家》是萧最好的剧本。
战后
这是世界经历空前巨变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西欧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可怕的教训:从此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黑夜之中。萧反对这规模空前的屠杀。他以素有的勇气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资产阶级的报纸平时对他已无好感,这时候便一齐攻击他,骂他“亲德”。实际上,他只是主张双方军队里的士兵应该掉转枪口,打死他们的军官,然后各自回去,在乡间收割庄稼,在城市里发动革命。这是十分明智的劝告,俄国的革命士兵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回去之后,和工人、农民联合一起,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个震撼天地的大事件的面前,英国许多人对苏维埃政权和列宁加以猛烈的攻击,萧却在一次会上力排众议,说:“我们是社会主义者,俄国人的一边就是我们自己的一边!”
《圣女贞德》
历史剧《圣女贞德》是一个最后确立了萧在英国剧坛上领导地位的杰作。萧在贞德的事迹中看出了两股重要历史力量的汇合:新教的兴起和民族主义亦即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国家的兴起。剧本共有6景,在结构上有与剧情相称的中古仪式似的整齐与平衡。审判的一景尤其写得出色。贞德是农家女儿,朴实、单纯、坚强、一往直前,她在遇到宫廷与教会的重重阻碍时,扬言要去向人民求援。但是她并没有真的这样做,结果被法军出卖给英军,终于被英军作为女巫烧死。她毕竟是一个孤独的圣女。萧在这个剧里竭力介绍各方面的观点,好像贞德是对的,贞德的出卖者和审判者也是对的;而对贞德本人的写照使得新教和天主教的人都感到满意。也许萧正是要看各方面争夺死去的圣女的光荣那个滑稽场面,在旁嘲笑取乐吧?
二战和二战前
这一阶段里萧的戏剧可以说是时代的晴雨表。《苹果车》里有内阁危机和**帝国主义要吞并英国的阴谋;在《搁浅》(1933)里,除了内阁危机,还有法西斯派的警察局长和怒吼的失业群众;在《日内瓦》(1938)里有国际联盟,海牙国际法庭,以及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希特勒和佛朗哥。萧把这些时事题材写在剧本里,无非要烘托出一个主题: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已经完全破产。
到了40年代,萧的剧作显著减少起来。这中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少人能在英国的战时空气里写出大部头的作品来;而战争结束之后不过3年,萧的新剧《波扬家的亿万财产》(1948)就出现在欧洲的舞台上了。92岁的老翁而能完成一个多幕剧,毅力着实惊人。无怪萧感到自豪,1949年他在整理自传材料之时,这样写道:
“我甚至不想就此告别,因为我身上还有足够的劲儿,还可以大干一气呢!“
一年之后,他终于离开人世了,然而他的剧本传了下来。萧是20世纪前半叶(这是戏剧比较发达的时期)英文剧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一人。除了英国国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观众和读者热烈赞扬他,其中有我国的鲁迅、瞿秋白。瞿秋白称他为“世界的和中国的被压迫民众的忠实朋友”
他们〔易卜生和萧伯纳〕的看客,是绅士淑女们居多。绅士淑女们是顶爱面子的人种。易卜生虽然使他们登场,虽然也揭发一点隐蔽,但并不加上结论,却从容的说道“想一想吧,这到底是些什么呢?”绅士淑女们的尊严,确也有一些动摇了,但究竟还留着摇摇摆摆的退走,回家去想的余裕,也就保存了面子。至于回家之后,想了也未,想得怎样,那就不成什么问题,所以他被绍介进中国来四平八稳,反对的比赞成的少。萧可不这样了,他使他们登场,撕掉了假面具,阔衣装,终于拉住耳朵,指给大家道:“看哪,这是蛆虫!”连磋商的工夫,掩饰的法子也不给人有一点。这时候,能笑的就只有并无他所指的病痛的下等人了。在这一点上萧是和下等人相近的,而也就和上等人相远。
———— 鲁迅
是什么使得萧伯纳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呢?
“我们需要一种公然宣传教义的戏剧”。因此,题材必须是有思想意义的。易卜生之所以可贵,正是由于他的剧本有重要思想意义。
萧伯纳笔下的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力求写得真实,表现之一是反浪漫化倾向。他的人物是连皱纹和黑痣一起端出的,没有美化。他剧里的妇女,巴巴拉不是美人,贞德不是天仙,康蒂妲甚至并不年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