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自卑是渗透骨子里的一种认识,解脱就无从依托了。
很多的知识,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能让你活成你所期待的模样。
但至少能最大限度的能提升你原来生命的层次。
破格获取的副作用很大,这是违背天道的。
各有因缘,必要承受各自的因果。
市井文化的破格获取,衍生了竞争,贫富差距,**等等。可当这些果真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无力承受了。
每一个人物的特点都映射了当下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取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值得我们去如实观照。
破格获取下的弱势文化追求,本质上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02
弱势文化是什么,强势文化又是什么,对普通人而言,可能连这个基本的概念都不存在。
把文化概念换成改变命运的追求,对普通人而言更好理解。
这就是所谓经常挂在嘴边说,要改变命运,但改变的是什么命运。
03
弱势文化是什么?强势文化又是什么?
当在学习某种概念,我们是如是观照的心境去看,而不是揣着自己的知见去辨别某一篇文章的深浅对错。
部分境界与你无关,部分人生你体会不到。
04
如若文化也分强势与弱势的话,那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弱势文化还是强势文化?
文化是何物,便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何况还要在文化里面论一个文化。
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附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籍,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什么样的文化成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化成就什么样的命运。
不在于你吃多少苦,不在于你受多少累,吃苦受累,只是你的人生境遇的选择与改变命运没有关系。
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
如是修行,虽然挺苦,这种修行与究竟还很远。
05
无所用,活个明白也行,无所不用,那是为了什么?
如果文艺创作能够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力,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
而且不必像毒贩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自己找一个心不苦的地方。找一个归宿给自己找一个灵魂可以干站着的地方。
可能我认为人最难的是活个明白,因为活个明白才知道有些事该怎么做。
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即强势文化。
明白什么是规律,你才知道怎么去做。
恰恰我们并不明白什么是规律,什么是规律如来,不容思议。
觉性本身的觉性并无染污,妨碍的是我们的贪念,妄念太多。
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而我们参的却是一个心之苦。说有所觉,说有所悟,都是妄语。
文化即文化,文化并本无分别。有分别起作用的是人的心。
恰如风未动,幡未动,是仁者心动而已。
06
没有主,主义,主意,从何而来?
主无处不在,无处不显.
如若这个主,无处不在,那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分别还存在吗?
主,这个概念,很容易把它归纳为上帝。
但如若把主,替换成为文化属性,可能便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
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规律如来,不容思议。掌握了那个主,便掌握了一切事物的先机。
像剥离了一切迷雾之后,看到了真正的事物规律本相是何物。
之前不理解《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拨开迷雾,即“不执着”。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万物。
世间万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意思是说万物不会永恒不变的,它可能是随时改变,或者随时消失。
“作如是观”是一个成语,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或应该这样想。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万物。
世间万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意思是说万物不会永恒不变的,它可能是随时改变,或者随时消失。
“作如是观”是一个成语,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或应该这样想。
其实这句话与老子的《道德经》中说的意思差不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不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交换。老子将这种变化看作是自然的本质。
老子的意思也是说不要执着于眼前的东西,坏的情绪慢慢散尽,就会转变为好,痛苦之后便是快乐!
“随缘惜缘不攀缘”是境界。
无所住,便不住人相,我相,众生相,善恶相,以出离文化的文化,即道法如来不可思议。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