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荆州市宝塔湾江边,人潮汹涌。
一位身穿白色上衣的老人,站在一艘小型渔船的船头。
左手拽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一具浸在水中的尸体;
右掌摊开横在胸前,淡定地和岸上的人谈价格。
一具尸体1万2,给钱再往上拉。
老人话音未落,岸边就响起了围观群众此起彼伏的谩骂和质疑声。
“发死人财!”
“不怕折寿?”
这个老人是谁?他又为何如此绝情呢?
可是,望着茫茫江面和湍急的江水,在场的所有人都皱紧了眉头。
尸体被冲向何处都不知道,怎么捞?
这时,有人想到了“捞尸人”。
更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当地的一位年轻记者举起相机定格。
照片中,痛哭流涕下跪的家属、慌乱的师生、忧心事态发展的人群,与不尊重死者的王守海形成的鲜明对比,无不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下午五点多,校方补齐钱款,三具英雄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三人舍己救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很多人。
其次,虽说陈波向死者家属收取3.6万是事实,但坐地起价却是无稽之谈。
从人情角度来讲,有偿打捞尸体本就无可厚非。
假如你就是靠“捞尸”吃饭,见惯了那些发生在长江里的悲剧。
在那种境况下,你是选择听老板的指示,还是听岸上的哭声?
从行业发展来讲,捞尸人这个行业的收费标准,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毕竟,打捞尸体是一件挑战人伦的事情。
此外,有不少捞尸人感慨,部分尸体身上的尸臭,一旦粘在身上,得花好长时间才能洗掉。
仅不被人尊重这一点,便没有人会支持自己的家人从事这项工作。
而在一些泥沙俱下的暗流,搜寻尸体的危险度和工作量是无法估计的。
或许下一秒,就会被暗流卷入水中。
从成本角度来讲,由于不可控因素过多,刨去必要的人头费和油费,这个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挣钱。
另外,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
起初,这些人只不过是由一些靠山吃水的渔民,自发组成的。
他们刚开始打捞尸体的初衷是积德行善,而不是为了赚钱。
在相信福报的中国人眼里,这是在为后辈积德。
只不过当尸体打捞上来以后,死者家属,会根据自己家的经济情况,给捞尸人一些报酬。
或是一包烟,亦或是几百块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愿意触及这个工作,觉得这一行晦气。
在供不应求和利益的驱使下,捞尸的价格开始呈现断崖式的增长。
最后,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
那张王守海坐地起价的照片。
其实,在打捞完尸体之后,那笔3.6万的“天价”捞尸费,王守海他们最终只分得了530块钱的报酬,而且这笔钱最后还因为舆论的压力悉数退还。
至于那个挥手的动作,王守海说:“只是指挥其他船只不要靠近,并无他意。”
“希望能借助媒体,恢复自己的名声。”
虽说,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但不可置否的是,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人们第一次了解到了捞尸人这个行业。
那么,所谓的“天价”捞尸人真的存在吗?
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四、不被理解的“捞尸人”
家住荆州,从小就泡在长江里的万述国,就是一名职业的捞尸人。
一开始,万述国没想着以捞尸为生。
只是因为熟悉水性,总会有人求他打捞尸体。
15年前发生在长江的那起特大沉船事故,万述国就是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之一。
其中有一个似乎“能听懂人话的尸体”,他至今难忘。
在沉船附近,有一具尸体死死抓着栏杆不肯松手,任凭年轻队员怎么拉,都纹丝不动。
直到经验丰富的万述国对着尸体耳边说了一句:
“不要怕,我们带你回家……”
之后,那具尸体竟真的松开手,被潜水员带出了水面。
结语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潜水员和专业设备的更新迭代。
像万述国、王守海这样的“职业捞尸人”,正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指责捞尸人“坐地起价”的行为,无异于空谈主义。
制定规则和法律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普天之下,众生平等。
那些在江河之下讨生活的人,应该获得人们的尊重,而不是抨击。
文|思孰
编辑|思问录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